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作用?

2024-05-18 22:17

1. 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作用?

地理环境的开放是我们对我们社会环境的一种认识,只有开放地理环境我们才能亲身了解我们的地理环境,要是封闭的话,就会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认识,降低我们的文化知识,开放的影响呢,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副业的发展,不好的一面的,开放的环境容易被我们所污染,我们吃东西乱丢拉,好多的,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开放改变了地理环境本有的原貌,添加了许多人文的东西,破坏了它的原有性,弊利面都有吧!作用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环境和怎么保护环境,让我们认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民和税收的总值,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带动和提高相关的副产业。

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环境 

     说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点,要与潮汕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考察。
     潮汕地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北与福建省接壤,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北西南分别与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为邻。谚语称其为“省尾国角”,指其位于国防门户,又是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关于潮汕地区的战略位置,清代学者顾炎武概括为:“(潮州)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
     岭南北为五岭阻隔,南被海洋包围,形成了向北封闭而向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在岭南的大区域内,潮汕地区西北方横亘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又切割成粤东这一处西北高东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莲花山脉不仅阻隔了潮汕与中原地区的直接交往,也构成了潮汕地区与岭南首府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天壤屏障。虽然对内陆腹地比较封闭,潮汕地区却有着长达325.6公里的海岸线,使潮汕地区呈现出面向大海的开放格局。海岸地形复杂多样,有众多的港湾、岛屿以及广阔的海滩。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岛屿126座,曲折的海岸线有多处内河出海口和港湾。海运方便,渔业资源丰富,还有可供开发的海滩涂面积20.53万亩。海上贸易对于人多地少、西北有天壤屏障阻隔的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潮汕人的生活、生产、贸易乃至历史上发生在潮汕地区的许多军事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海洋色彩,进而又影响到潮汕人的文化生活、思维方式、民风民俗以及民系发展等,使潮汕文化成为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封闭又开放的特定的地理条件,是造成潮汕民性既保守又富于开拓的矛盾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潮汕地区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与海上的联系及海岸线的利用,却受到极大的掣肘。政治上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出于“靖乱”和御侵的考虑,长期不准粤东商港对外开放,使一些海上商贸活动被迫采取了违禁的民间活动的形式。从自然经济条件上说,潮汕地区的港口条件也有一定的弱点,长期无法改变地方性港口的地位。无论如何,海滨生活环境及以海谋生的生产方式,给潮人的生活习俗和性格特点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喜食海鲜,以滩涂垦殖、漂洋过海、海运商贸、武装走私等为营生的重要手段,铸成了潮人性格中的勇于开拓、四海为家、强悍不羁之一面。
     在这个区域内,韩江是水上交通主动脉,既是粤东和闽西南的交通纽带,也是潮汕和赣南的文化纽带,对推动潮汕文化的演变作用很大。其源头一为发源于福建省宁化县的汀江,一为发源于本省紫金县白山岽的梅江。整个韩江流域覆盖了闽粤两省的十几个县,在潮汕地区的韩江中下游流域面积为1741平方公里。榕江是该地区第二大河,其干流南河、北河分别发源于陆丰县百花园与丰顺县猴子岽南麓,在该区流域面积约3512平方公里。潮汕地区并非一个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包括了山地、丘陵、平原、海滩等多样的地貌。潮汕平原其实是若干个小平原的总称,主要包括黄冈河下游平原、韩江三角洲平原、练江下游平原和隆江下游平原,平原面积大约只占潮汕地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广东省内,潮汕平原面积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然而,与面积为86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相比,面积为915平方公里的韩江三角洲平原要小得多。潮汕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从南宋以后剧增,至清代中期,潮州府人口密度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府。至当代,人口猛增,1991年,潮汕地区人口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9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8倍,广东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大大超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澄海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60人,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县份。潮阳县总人口达到207万人,为全国人口第一县。韩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427人,居全国各大三角洲之冠。面对这一系列的全国之最的人口数字,却无法使土地面积相应增加,无法摆脱人多地少的局面。潮汕地区土地仅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却生活着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揭阳市人均耕地为1.8分,汕头市为1.75分,连安排宅基地都困难。而广东省1997年人均耕地为0.5亩,是潮汕的近3倍。人多地少的严酷现实,迫使潮汕人不得不垦山围海,精耕细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韩江三角洲成为我国著名的粮食大面积产区,但始终不能解决土地有限与人满为患的矛盾。因此,读书、经商、出洋、务工,自然就成为了潮汕人的求生之路。在勤劳刻苦、精明灵巧之外,潮汕人又有铤而走险,甚而投机取巧之一面。人口稠密到极限,生产与生存空间十分有限的环境,对潮汕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经营方式以及潮人心理,无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潮汕地区具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过本地区中部,气候温暖湿润,夏热无酷暑冬暖有阵寒,四季常青,草木清华,生物早熟,一般比江淮地区早1--2个节候。但也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民生的灾害:春季前期低温阴雨,后期有倒春寒;夏季常受风暴和台风袭击;秋季时有低温霜冻灾害;台风、干旱、水灾、地震、虫害时有发生。这说明潮汕地区并非得天独厚的富饶之境,还有自然条件恶劣之一面。风和日丽,精耕细作,与养成潮人性格中精巧、温和的一面大有关系;在与自然不断搏斗中将蛮瘴之地开辟为鱼米之乡,对潮人养成敢于拼搏的强悍坚韧之民风和白手起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样有很大的关系;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不测,则影响到潮人滋长了稍安知足,有远忧而不愿作远虑的消极的潜意识,以及凡事博一博运气的宿命观。

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作用?

2. 学习地理的意义

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发现,都宣布自己的探险队最先到达的地方为本国领土,两国因此争执不断。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下,于1494年签订条约,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处从北极到南极的经线为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西侧归西班牙,东侧归葡萄牙。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后,争议又起,再次订立条约,西班牙独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则将亚洲、非洲至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之后,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至,几乎将欧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尽。
由于新大陆的瓜分,导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杀,非洲黑人大批贩卖,黄金、白银、香料等不断运回欧洲。(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黄金流入西班牙)
同时,地理大发现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和英国南部。 
地理是一门偏向理科的文科。有些同学认为地理很难学,其实不然。学习地理要注重方法。 
首先,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前,要通读一遍课文,划出重点的内容,这样就有助于提高上课的课堂效率。第二,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听懂老师讲的每一道题目。如果听懂了,就做一到相关的习题,如果每有听懂,就一定要想办法搞明白。如果不懂也不问,那么不懂的知识点就会日积月累,导致最后的复习非常困难。最后,当然是做题目。我不提倡题海战术,所以相关的练习有两本就可以了。一本,要好好的做,争取认真完成每一道题目,而第二本,就不需要认真做了,只要粗看一遍,看到相似的题目,就跳过,看到新颖的题型,就好好地想想自己是不是会做了。或者,换一种方式,第一本,在预习地时候做,加深印象,第二本在课后做,进行巩固。 
以上是本人学习地理地小小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学好地理,学好每一门课。

3. 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作用?

地理环境的开放是我们对我们社会环境的一种认识,只有开放地理环境我们才能亲身了解我们的地理环境,要是封闭的话,就会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认识,降低我们的文化知识,开放的影响呢,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副业的发展,不好的一面的,开放的环境容易被我们所污染,我们吃东西乱丢拉,好多的,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开放改变了地理环境本有的原貌,添加了许多人文的东西,破坏了它的原有性,弊利面都有吧!作用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环境和怎么保护环境,让我们认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民和税收的总值,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带动和提高相关的副产业。

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环境 

     说到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特点,要与潮汕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考察。
     潮汕地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北与福建省接壤,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北西南分别与本省的梅州市、汕尾市为邻。谚语称其为“省尾国角”,指其位于国防门户,又是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关于潮汕地区的战略位置,清代学者顾炎武概括为:“(潮州)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
     岭南北为五岭阻隔,南被海洋包围,形成了向北封闭而向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在岭南的大区域内,潮汕地区西北方横亘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又切割成粤东这一处西北高东南低的背山面海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莲花山脉不仅阻隔了潮汕与中原地区的直接交往,也构成了潮汕地区与岭南首府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天壤屏障。虽然对内陆腹地比较封闭,潮汕地区却有着长达325.6公里的海岸线,使潮汕地区呈现出面向大海的开放格局。海岸地形复杂多样,有众多的港湾、岛屿以及广阔的海滩。沿岸海域分布有低潮出露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岛屿126座,曲折的海岸线有多处内河出海口和港湾。海运方便,渔业资源丰富,还有可供开发的海滩涂面积20.53万亩。海上贸易对于人多地少、西北有天壤屏障阻隔的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潮汕人的生活、生产、贸易乃至历史上发生在潮汕地区的许多军事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海洋色彩,进而又影响到潮汕人的文化生活、思维方式、民风民俗以及民系发展等,使潮汕文化成为有海洋特色的地域文化。既封闭又开放的特定的地理条件,是造成潮汕民性既保守又富于开拓的矛盾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潮汕地区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与海上的联系及海岸线的利用,却受到极大的掣肘。政治上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出于“靖乱”和御侵的考虑,长期不准粤东商港对外开放,使一些海上商贸活动被迫采取了违禁的民间活动的形式。从自然经济条件上说,潮汕地区的港口条件也有一定的弱点,长期无法改变地方性港口的地位。无论如何,海滨生活环境及以海谋生的生产方式,给潮人的生活习俗和性格特点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比如喜食海鲜,以滩涂垦殖、漂洋过海、海运商贸、武装走私等为营生的重要手段,铸成了潮人性格中的勇于开拓、四海为家、强悍不羁之一面。
     在这个区域内,韩江是水上交通主动脉,既是粤东和闽西南的交通纽带,也是潮汕和赣南的文化纽带,对推动潮汕文化的演变作用很大。其源头一为发源于福建省宁化县的汀江,一为发源于本省紫金县白山岽的梅江。整个韩江流域覆盖了闽粤两省的十几个县,在潮汕地区的韩江中下游流域面积为1741平方公里。榕江是该地区第二大河,其干流南河、北河分别发源于陆丰县百花园与丰顺县猴子岽南麓,在该区流域面积约3512平方公里。潮汕地区并非一个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包括了山地、丘陵、平原、海滩等多样的地貌。潮汕平原其实是若干个小平原的总称,主要包括黄冈河下游平原、韩江三角洲平原、练江下游平原和隆江下游平原,平原面积大约只占潮汕地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广东省内,潮汕平原面积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然而,与面积为86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相比,面积为915平方公里的韩江三角洲平原要小得多。潮汕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从南宋以后剧增,至清代中期,潮州府人口密度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府。至当代,人口猛增,1991年,潮汕地区人口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9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8倍,广东省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大大超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澄海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60人,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县份。潮阳县总人口达到207万人,为全国人口第一县。韩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427人,居全国各大三角洲之冠。面对这一系列的全国之最的人口数字,却无法使土地面积相应增加,无法摆脱人多地少的局面。潮汕地区土地仅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却生活着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揭阳市人均耕地为1.8分,汕头市为1.75分,连安排宅基地都困难。而广东省1997年人均耕地为0.5亩,是潮汕的近3倍。人多地少的严酷现实,迫使潮汕人不得不垦山围海,精耕细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韩江三角洲成为我国著名的粮食大面积产区,但始终不能解决土地有限与人满为患的矛盾。因此,读书、经商、出洋、务工,自然就成为了潮汕人的求生之路。在勤劳刻苦、精明灵巧之外,潮汕人又有铤而走险,甚而投机取巧之一面。人口稠密到极限,生产与生存空间十分有限的环境,对潮汕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经营方式以及潮人心理,无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潮汕地区具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过本地区中部,气候温暖湿润,夏热无酷暑冬暖有阵寒,四季常青,草木清华,生物早熟,一般比江淮地区早1--2个节候。但也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民生的灾害:春季前期低温阴雨,后期有倒春寒;夏季常受风暴和台风袭击;秋季时有低温霜冻灾害;台风、干旱、水灾、地震、虫害时有发生。这说明潮汕地区并非得天独厚的富饶之境,还有自然条件恶劣之一面。风和日丽,精耕细作,与养成潮人性格中精巧、温和的一面大有关系;在与自然不断搏斗中将蛮瘴之地开辟为鱼米之乡,对潮人养成敢于拼搏的强悍坚韧之民风和白手起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样有很大的关系;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之不测,则影响到潮人滋长了稍安知足,有远忧而不愿作远虑的消极的潜意识,以及凡事博一博运气的宿命观。

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作用?

4. 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5. 学习地理课的目的是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理概况的相关知识。学习地理课的目的是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习地理课的目的是

6.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离不开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地理技能。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是“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应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并且它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这一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 1”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条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等知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这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所以,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而且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体现。“知识与技能”第二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2” 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这一条目标和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阶段的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则要求从成因上认识区域差异,通过至少选择 3 个中国案例、 1 个外国案例来认识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等。实际上教学目标的归宿是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区域是作为教学的载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四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是一系列地理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高。例如:初中是“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 ……” ,而高中则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 ……” ;初中是“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 ……” ,而高中则是“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 ;等等。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但不是惟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有了知识与技能但不去运用、不会应用,是毫无意义的。 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等要求,如运用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根据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等,但由于把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孤立起来和割裂开来,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因缺乏载体而与过程脱节,导致目标难以实现;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并且内容范围也有所扩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正确地、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相对说来这条目标属于初级水平目标,但作为高中学生来说,不会收集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学习过程就谈不上进一步的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它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是“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条目标属于在第一条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并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目标。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途径和方法,则倡导与他人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对于这一目标是忽视的。实际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正确表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应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表达者要让听者听明白,首先必须把问题全部“消化”并能融会贯通,然后还应该做到表达的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还应尽力讲究语言的声调节奏。实际上,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种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理念。
可以说,“过程与方法”这三条目标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级别逐渐提高并且形成体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是十分关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与情感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总是影响着学习者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不同反过来又会使学习者产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过程。新课程目标较之传统教学大纲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是以思想教育为主,而思想教育目标并不能完全涵盖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也不能完全发挥地理的德育功能。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必要目标是其他要求所不能替代的、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只是课程的一个必要目标,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确实,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那末,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使受益无穷的。 
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动机,以往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手段和策略而已,它不可能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目标。而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认为兴趣和动机本身就应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目标。这是因为学生假如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那末,地理学习活动就不可能有效运行,即使能短暂地运行但也不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对情意领域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视。此外,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理学科传统、经典的课程目标,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被称为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双翼”。有关情意领域在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已有很多剖析,这里不再赘述,这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继续强调这些方面情感的培养。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方面,这次特别强调“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是“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在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往往还强调国际主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际社会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强调“输出革命”的“国际主义”,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作为地理课程,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则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四条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已有目标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从而使遵守“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人口道德”蔚成风气,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产生行动。

7. 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

古人常形容一个人的才学,总是夸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足以显示地理知识对古人的重要性,那么当今的地理对一个人的生活、综合素质等又有什么影响呢?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青年歌手大赛总决赛中,主持人向选手出示了一道地理题:“中国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那位选手回答“南半球”。这个答案让电视机前看节目的孩子都笑得喷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常识依然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
人总是有欲望去了解世界的。你看鱼缸里的那一条条鱼,一辈子都只能在小小的空间里游来游去,会不会厌恶,为什么不会无聊地想要自杀?
其实扩大开来看,很多人就像这一条条鱼,只是我们被束缚的空间相对来说更大了一睦,这个城市或许就是我们的鱼缸。我们像那睦鱼一样觉得很自由,世界也不过如此。
我还是想着活着的意义上来分析一下。如果我们一辈子就这般活着活在这个土地上,重复做着相同的事,在我们死后亦无人来纪念,我们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尘埃。但你也知道,生命是一次充满艰难和奇迹的历程。你忽然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了,并且能意识到“我”的存在,不论你生前死后,这都是无法代替的。既然生存一次如此难德,为什么我们不多看一看这个世界,多经历一些事情呢?
地理不过是一种途径,用另一种形式将你的人生范围扩大化了,就像为什么要看书一样,我们的生命只有那么多,我们所能经历的事情或许也是有限的。书本在某种程度上延长和充实了我们的生命。

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

8. 学习地理的好处。

学习地理好处如下:

从个人素质培养上讲:

学习地理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文理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个人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都以为文科生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而且,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

从学科综合角度讲:

学习地理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比如,在研究日本这个国家时,我们通过地理知识可以了解到,它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有便利的交通优良的港口,为其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的常规能源短缺又致使它靠侵略和掠夺来发展自身。这样,地理与政治历史紧密结合,也在无形中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