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有哪些?(多选) A.风险降低B.风险消除C.风险转移D.风险保留

2024-05-18 13:49

1. 企业可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有哪些?(多选) A.风险降低B.风险消除C.风险转移D.风险保留

常用的企业风险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种: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改变项目计划来消除特定风险事件的威胁。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转移风险的后果给第三方,通过合同的约定,由保证策略或者供应商担保。 
风险减轻
  风险减轻是减少不利的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可能性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风险接受
  准备应对风险事件,包括积极的开发应急计划,或者消极的接受风险的后果。
因此答案可以选:A,B,C,D

企业可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有哪些?(多选) A.风险降低B.风险消除C.风险转移D.风险保留

2. 事业部制与准事业部制的区别?

“准”在是与非之间,有其实,无其名。从灵活性上看,它“船小好调头”;从稳定性来看,又可以做到“大树好乘凉”。产品事业部可以“前移”,营销事业部也可以“拖后”,在开展业务时做到“无缝配合”。 

例如,某国有银行在总行下设立中小企业金融部。该部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组织,设有营销中心、评审中心、预警中心、品质管理中心、综合管理中心等,是一个集市场研究、产品研发、销售团队管理、风险管理、授信、绩效管理为一身的组织架构。这种“准事业部制”的设置,既便于对中小企业金融部的销售业绩和风险问题综合把握,也便于责、权、利的统一,有利于把矛盾消化在组织内部。当然,这对部门负责人领导力的要求也提高了。

与事业部制相比,准事业部制下,总部的控制有所加强,而事业部门的独立性还是予以保证。

3. 风险控制对策中的手段有哪些

英盛观察分析风险控对策主要有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七种基本类型:
1.风险承担
风险承担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集团或子公司采取风险承受的策略,或者是因为这是比较经济的策略,或者是因为没有其他备选方法(比如降低、规避或分担)。采用风险承受时,管理层需考虑所有的方案,即如果没有其他备选方案,管理层需确定已对所有可能的规避、降低或分担方法进行分析来决定承受风险。
在考虑做出风险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评估各种风险控制措施的成本,及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降低所带来的收益,选择一种风险应对策略。
2.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采用风险规避的目的是,预期出现不利后果时,一并化解风险。比如集团可以认为某个投资项目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而又不能承受也不能采取措施降低,集团则可以选择退出投资项目,或则勒令子公司退出投资项目,从而规避风险。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企业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另一个人或单位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一般说来,风险转移的方式可以分为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财务型保险转移。
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是指通过订立经济合同,将风险以及与风险有关的财务结果转移给别人。常见的财务型非保险风险转移有租赁、互助保证、基金制度等等。
财务型保险转移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人)。个体在面临风险的时候,可以向保险人交纳一定的保险费,将风险转移。一旦预期风险发生并且造成了损失,则保险人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之内进行经济赔偿。由于保险存在着许多优点,所以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是最常见的风险管理方式。
4. 风险转换
风险转换是指通过一些特殊手段,将一种风险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 其他风险,使得转换后的风险更容易管理,或者获得额外盈利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转换策略的典型应用就是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指一种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条件可以转换为股票(通常为普通股)的公司债券。在持有该债券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可转换债券发行失败风险、股票上市失败风险、可转换债券到期不能转股的风险、转股后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摊薄的风险及可转换债券价格波动风险等,当该债券成功转换为普通股票后,持有者面临的风险转换为股票价格波动风险、股票套牢风险等,并且可能带来一定盈利。
5. 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通过承担多种相关风险,使这些相关风险之间产生对冲关系以降低这些风险大小的管理策略;另一种解释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套期保值业务和期权交易业务。
6. 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在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承担风险措施制定必要的补偿机制,以增加个人或单位承担风险的信心和勇气。
通常来说,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对冲、风险转换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采取这种风险补偿策略。比较典型的应用是在市场营销对营销人员考核激励的补偿机制。例如,公司派小张开拓西北新市场,按照公司当前以业绩为导向的销售考核方式,小张很难完成销售任务,因此获得奖金的概率很小,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于是销售总监单独为他制定一条补偿方案:假如小张未能完成销售任务,但只要每月比上月有20%的增长,就能够获得额外奖金。这样一来,小张的工作积极性就高多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补偿策略。
7.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企业在权衡成本

风险控制对策中的手段有哪些

4. 需要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的实例

这是我今年写论文用到的案例,都是今年的,一个成功的一个失败的。海尔公司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有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贸易、金融、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欧睿国际)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冰箱市场份额已达到6.3%,超过LG和伊莱克斯等品牌,跃居全球第一。海尔之所以能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环境下中取得如此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风险防范的强化和创新。海尔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风险实施管控:2.1.1 进行全面内控,建立内部监控机制内部监控机制:为了保证集团的运行安全,平稳的达成战略目标,海尔建立了一套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体系,其核心是针对子公司的组织、治理、战略,以及业务运作的各种制度与流程中可能存在(漏洞,规定空白,人为干扰,缺乏可行性,制度与执行制度的部门与岗位之间冲突,缺乏科学规范,制度过粗,或制度之间存在原则冲突等方面)的问题,为防范、管理乃至消除上述问题而建立一个系统性的、不依赖人的、制度性工作体系。 
   全员内控:海尔的风险防范是一个全员内控的理念。风险防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审计部、法律部等部门,而是将其渗透到了公司的各个层面,无论是从董事会层到经理层,再到员工层,还是从集团战略层到执行层,再到各个职能业务层,全面的风险防范意识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个层面、每个员工。 2.1.2 减少存货、加快资金回收,降低经营风险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海尔及时做出了各类风险应对措施,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仓库,按订单生产,像冰箱一年几千万的产量,库存量几乎为零,极大地降低了存货在流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这样一下子就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风险。2.1.3 建立财务公司财务公司是海尔集团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助推器。财务公司的建立解决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的局面。企业有了较完善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财务公司实现了资产与资金的双重增值,是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财务成本的金融工具,也是资金流整合的金融载体。到2008年底,历经6年的发展,海尔财务公司已经初步完成了由一个单纯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商到一个集约化金融服务、集团化金融管理、集成化金融支持三位一体的海尔特色金融服务综合供应商的蜕变,构筑了海尔品牌冲击世界500强的核心竞争力。海尔通过建立财务公司,把财务风险控制模型注入到集团产业内部,全面构建了集团产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整体提高了海尔集团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用创新变革应对风险,在风险面前,海尔走创新之路应对风险。风险和机遇并存,能否规避风险、抓住机遇,主要看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2 合俊集团风险防范的失败教训创办于1996年的合俊集团,是国内规模较为大型的OEM型玩具生产厂商。在世界五大玩具品牌中,合俊集团已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并于2006年9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到2007年的时候,销售额超过9.5亿港元。然而进入2008年之后,合俊集团的情况急剧下降。在2008年10月,这家在玩具界举足轻重的大型玩具公司没能躲过这次全球性金融风暴,成为中国企业实体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倒闭的第一案。表面上看起来,合俊集团是被金融风暴吹倒的,但是只要关注一下最近两年合俊集团的发展动态就会发现,合俊集团倒闭的真正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2.2.1投资缺乏科学性,盲目多元化2007年9月,合俊集团计划进入矿业,以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福建天成矿业48.96%股权。天成矿业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开采贵金属及矿产资源,拥有福建省大安银矿。2008年2、3月份,合俊集团付给天成矿业2.69亿元的现金,直接导致厂里资金链出现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整个玩具行业的上下游供应链进入恶性循环,再加上2008年的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塑料成本上升20%,最低工资上调12%即人民币升值7%等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合俊集团的资金链断裂。这家银矿却一直没能拿到开采许可证,没法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对于天成矿业的巨额投入合俊集团不但没能收回成本,反而令其陷入资金崩溃的绝境。2.2.2内部管理失控导致成本上升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应对能力不足。2008年6月,合俊集团在樟木头的厂房遭受水灾,存货遭受巨额损失。水灾导致物料报废致使生产被迫中断,合俊集团耗费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重新恢复生产。此次水灾也严重的影响了该集团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及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了集团的经营效率。因为水灾造成的存货损失约为6750万港元。合俊集团在物料管理上也很松散,公司物品常常被盗,原材料当废品卖。而且生产上也没有质量监控,返工甚至报废的情况经常发生。合俊集团财务风险防范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合俊集团的倒闭。

5.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内部原因有哪些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内部原因有哪些

6. 准事业部制的基本概念

由此可见,真正的“事业部制”不仅仅包含销售管理,还包括与销售有关的上下游组织经营,所以权且把以个险部为中心,带有部分事业部制特点的营销管理模式称之为“准事业部制”模式。“准”在是与非之间,有其实,无其名。从灵活性上看,它“船小好调头”;从稳定性来看,又可以做到“大树好乘凉”。产品事业部可以“前移”,营销事业部也可以“拖后”,在开展业务时做到“无缝配合”。例如,某国有银行在总行下设立中小企业金融部。该部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组织,设有营销中心、评审中心、预警中心、品质管理中心、综合管理中心等,是一个集市场研究、产品研发、销售团队管理、风险管理、授信、绩效管理为一身的组织架构。这种“准事业部制”的设置,既便于对中小企业金融部的销售业绩和风险问题综合把握,也便于责、权、利的统一,有利于把矛盾消化在组织内部。当然,这对部门负责人领导力的要求也提高了。与事业部制相比,准事业部制下,总部的控制有所加强,而事业部门的独立性还是予以保证。

7. 自媒体市场有什么风险对策

外部法律政策风险
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后,自媒体想要持久、健康、稳定的发展,还需要重视其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包括知识产权、隐私保护、内容监管等。
长期以来,自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饱受诟病。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的考虑,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传统媒体也即报刊间转载摘编的「法定许可制度」,即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虽然,最高院人民法院曾经尝试将法定许可制度引入网络新媒体,但是,在相关司法解释三易其稿之后,网络新媒体依然无法适用「法定许可」。因此,在成文法系的中国,自媒体等网络新媒体转载内容必须按照「授权-付费」的模式传播作品。但现实中,大量自媒体内容未经授权肆意转载权利人作权利保留声明的内容,严重侵害了权利人对其内容的控制权利,扰乱了正常的网络转载秩序,突破了法律界限。
另外,自媒体的自主性决定了其在内容的创造与选择方面具有更多的自由性,一方面确实促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自媒体生态;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在名誉权/隐私权保护、色情暴力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政策风险。例如,2015 年 11 月万达起诉「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自媒体冒用王健林名义发布题为「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火了电商,死了实体,日本孙正义坐收渔翁之利」的文章,本篇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致使万达企业名誉受损,万达以此起诉并向其索赔 1000 万。当然,我们也看到众多自媒体平台逐渐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法律政策风险,加强自媒体自净规则体系的建立与执行,不断强化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并在内容管控等方面加强平台自律与行业自律。
内部管理运营风险
很多自媒体最初几乎都是个体户模式,逐渐有了变现之后,特别是有了投资进入之后,才快速招兵买马,由于团队的扩张速度比较快,经常出现由于管理不善而遭遇危机的情况。
一是过度依靠某一个员工的风险。内容运营长期是一肩挑,从选题、制图、内容写作、用户运营都是一个编辑完成,并且形成了稳定的个人风格,但是如果该员工突然离职,往往导致自媒体的内容、风格陡然生变,随之而来的是掉粉、市场影响力急剧下滑,进而对于内容经营往往带来较大冲击。
二是合伙人选择与股份安排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存在一些头部自媒体中,特别是到了融资阶段,合伙人之间为持股比例发生争执而导致账号暂停运营的情况难免发生。例如 2015 年底,某账号的两位创始人因为股权纠纷争执不下,其中一位创始人一怒之下把订阅号升级为服务号,导致一周无法更新发布文章,双方甚至为此对簿公堂。

自媒体市场有什么风险对策

8. 风险管控的对策

按国际一流银行要求全面构建银行的各项制度,银行综合改革的内容很多,概括而言,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二是组织管理方面,三是业务经营方面。 努力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目标是要明确出资人与经营管理者的关系,设计一套对管理者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彻底打破管理者“官本位”的观点。目前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可在考虑中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除对四大银行的一把手或若干副职仍保持行政级别外,对其余的人,政府应发文明确取消各级银行分支机构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一律改为聘用制。要让分级管理者明确,其是企业家、银行家,而不是官,明确其第一目标是为出资人赚钱、赚钱、再赚钱。而且,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机制,管理者失职出现巨大资金损失,要追究管理者责任,银行赚不了钱,管理者同样也要下台。 努力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1)按照市场与效率原则,在原已精简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精简内部机构。(2)以“买断”的办法解决存量冗员的退出。(3)全面建立对各层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4)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培训机制。 近年来,银行业在防范风险上,突出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对风险的控制,银行可以运用独立的控制方式,如在各业务部门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防范信用风险、价格风险;银行也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控制机制对各种风险加以控制。其中主要有监督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处罚机制。现代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纪检监察机构,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机构、纪检机构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将更为有效地达到监督的目的,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在监督机制中,授权授信管理为何有权人对下级的权限范围、业务品种等监督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举报制度是监督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举报制度对银行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的日常行为构成监督。约束机制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通过设置机构和岗位、明确各机构和岗位的职责、科学地制定业务操作程序、合理地进行工作分工,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在银行重要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相互制约,防止个别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给银行带来风险。建立严格、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行为规范是建立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设置必要的职责分离可以形成有效的制约。激励机制是银行为了更好地防范内部人员带来的风险,通过对员工工资、福利、安全保障、晋升提级等制定科学的方案,给员工公正、合理的待遇,促使他们积极工作,维护银行利益的机制。决策机制是通过授予决策人决策的权限、采用一定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利用一定的决策方法制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各项决策。决策的权限是决策机制构成的重要因素,必须保证权限与决策人的能力相适应。处罚机制是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通过设置专门负责对错误、过失行为进行处罚的机构和岗位,颁布各种处罚的制度依据,制定处罚标准,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银行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个人,给予恰当的处罚的机制。 风险控制机制在风险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信贷风险的控制上。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内部控制在银行风险控制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银行可以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几项机制的综合作用,实现了对“人”的控制,从而对银行资金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控制了资金风险。(1)在信贷风险的控制上。在信贷业务中,银行通过设置不同的部门或岗位,分离贷款的审查和发放的职责,在这两个环节上形成相互制约。同时由于每笔贷款均涉及信贷部门、资金部门、财会部门和营业机构,因此,在这些单位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监督和制约。(2)在决策方面,一笔贷款必须经过信贷调查人员、信贷审查人员、信贷检查人员,还要按照授权授信管理的要求,依据权限范围经过各级领导的审批,而当贷款额比较大时,还要经过专门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在大额财务支出的决策中,银行一般设置财务管理委员会)的审批。(3)另外,在信贷风险控制上,银行还会设置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为了使累积的风险不致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还通过提取呆帐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的方式来缓冲风险,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上的审查、决策过程中,体现了监督、约束和决策机制的运行作用;而激励机制通过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认定、评价以及奖励,保证了各环节经办、审批人员能够坚持原则、充分发表意见;处罚机制则通过内部审计及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在各环节经办、审批人员出现错误和失误时给予纠正和惩戒,从而起到对他人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