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谁写的

2024-05-18 03:47

1. 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谁写的

钱小样:
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如同城堡般坚不可摧的幻象,却经不起一点风浪。
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以为是上天旨意命中注定,却惨遭世俗的冷嘲热讽。
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固守的鸵鸟注定要受伤,因为沙子总是随风飘忽不定。
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如果我是鸵鸟,你可以为我铸就固若金汤的幸福吗?

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谁写的

2. 沙漠里的那只鸵鸟

有一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逃避现实心理叫“鸵鸟心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与“鸵鸟心态”类似的说法即“掩耳盗铃”。
                                          
 然而,现实中的鸵鸟真是如此吗?
  
  
 鸵鸟原产于非洲大陆,目前经过确认的具有现生鸵鸟特征的化石,最早也是在非洲发现的,属于早中新世,距今大约有2000 万年。
                                          
 按照“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则,如果一遇到危险鸵鸟就把脑袋插进沙里把屁股露在外面,那么这个物种应该早就不知道灭绝多少次了。更何况鸵鸟的奔跑速度是非常快的,冲刺速度可达每小时70公里以上。而且鸵鸟的耐力也很强,它们可以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轻快地奔跑整整16公里。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动物专家透过长期观察研究给出了以下说法:
  
  
 隐蔽说法:鸵鸟生活在炎热的沙漠地带,那里阳光照射强烈,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而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加上薄雾的掩护,就很难被敌人发现。
                                          
 迷惑说法:出于保持体力的需要,鸵鸟在遇险而逃的途中,也可能突然立定,把头插入沙堆,而将屁股翘得老高,摆出一副奇怪的姿势,使追“兵”迷惑,不知虚实,就望而止步了。鸵鸟则乘机歇息一会儿,继而又加足”鸟力“,箭步如飞而去。
                                          
 伏击说法:沙漠考察队员还曾经目睹过另处一种情景:鸵鸟在遇敌而逃时,突然将头插入沙堆,颈子跟着钻进去;马上又把头向后变过来,并且把头从沙堆下面伸出,弯向腹部。这样就让双眼露在沙堆外,以便观察。穷追的猛兽扑到时,冷不防被它那“铁腿”踢得晕头转向,等到清醒过来,鸵鸟已不知去向。
                                          
 其他说法: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可听到远处的声音,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劳;求偶过程中雄鸟追逐并接近雌鸟后会把头埋进沙子,此时雌鸟不再躲避;甚至还有说鸵鸟埋头进沙子是为了吃点儿沙子助消化。
  
  
 总体来看应该是遇险前期伪装隐蔽、被追逐过程短暂休息、以及无路可逃时的“回鸟腿(回马枪)”这些解释的可靠性更高。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什么?
  
  
 动物尚有求生的本能,更何况是号称“万物之灵”的我们。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想象力。这真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这它即是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之源;也是让你深陷不能自拔的无底深渊。
  
 意气风发,信心满满时,仿佛自己就是造物主般予取予求,无所不能;穷困潦倒,诸事不顺时,仿佛自己又是造物主的弃儿,一无是处。
                                          
 丘吉尔说: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
  
  
 鲁迅说: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