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每一章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24-05-17 20:09

1. 生物必修三每一章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
10、生态系统               能力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生物必修三每一章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20点

求采纳!我也下载的,你看下吧。唉 ,我们刚开始补课,也要上这些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v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v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v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v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v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v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v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v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v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v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 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 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 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 营养不良 
③ 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a.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b.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c.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d.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⑵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 生物必修3第三章的知识点总和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生物必修3第三章的知识点总和

4.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本章概念较多,比较记忆。整理下思路,牢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平衡的学习要注意:从来源和去路的调节层面去分析记忆,事半功倍。
 
‍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见课本)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14、免疫系统的组成(见书中框图)
15、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有三个特点:大分子性,异物性,特异性。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看书中图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看书中图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先天性胸腺缺失等。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注意:过敏一定是人类第二次接触到该过敏原)
 

 



  

 
 
 


5.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
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          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丙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十四、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 如:北极冻原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6. 人教生物必修一3——4章知识点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

  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

  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7.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考点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1/3       组织液
                                        淋巴
2.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注意边界细胞生存的环境。)
3. 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
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4.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注意区分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
5.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细胞外液成分:
   血浆:水、蛋白质(多)、无机盐;营养物质(糖类)、代谢废物;激素、气体、抗体。
   组织液和淋巴中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少。
7.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主要靠无机盐(钠离子、氯离子)、蛋白质维持。
          组织水肿的原因:
            1 营养不良
            2 过敏反应(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3 毛细淋巴管堵塞
            4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位置通透性增加)
                           肾小囊
                           肾小管
 
  (2)酸碱度: 最适PH:7.35~7.45  与HCO3‾和HPO4‾等离子有关
     缓冲物质:H2CO3/HCO3‾
          HPO4‾/H2PO4‾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O+CO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    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3.    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坎农(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
      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细胞摄取葡萄糖过程(主动运输)
消化吸收
 
 
消化道     毛细血管壁→血液→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
 
 
     H2CO3+Na2CO3   NaHCO3
(3)温度:37°C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考点

8.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四章知识点

      在高一生物学科学习上,通过梳理知识点正确记忆很关键,那么生物必修一第三四章节的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四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方式一: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五、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六、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单层膜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单层膜。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单层膜。
         (3)无膜
         核糖体:无膜,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八大细胞器:内质网,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叶绿体,中心体
         光镜能看到: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这类蛋白叫分泌蛋白。
         如消化酶(催化作用)、抗体(免疫)和一部分激素(信息传递)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 (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活细胞结构?
         答:附和在内质网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内质网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下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3、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性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磷酸头部亲水,脂肪酸尾部疏水。
         罗伯特森→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糖被)。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
         (水,气体小分子,脂溶性有机小分子,脂肪酸,胆固醇,性激素,维D)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